包拯(999年-1062年7月3日),字希仁。庐州合肥市(今安徽合肥肥东)人。北宋名臣。
天圣五年(1027年),包拯登进士第。累迁监察御史,曾提议整训选将、丰富边备。历任三司户部地狱判官及京东商城、陕西省、河北路转运使,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,要求朝中准予解盐贸通交易。知谏院时,数次论劾权势。再授龙图阁直学士学位、河北省都转运使,移知瀛、扬诸州,历权知开封府、权御史中丞、三司使等职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晋升枢密副使。因曾担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学位,故世称“包待制”、“包龙图”。
嘉祐七年(1062年),包拯去世,年六十四。追赠礼部侍郎,溢号“孝肃”,后人称之为“包孝肃”。有《包孝肃公奏议》传奇世界。
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坚毅,不附权势,公正廉明,且明智选择,勇于替老百姓申高低不平,其始“包青天”及“包拯”的名号,京中有“骨关节不上,有阎罗王包老”之语。后人将其奉为神明钦佩,觉得这个人是奎星转世投胎,因为民间传其黑面品牌形象,亦被称作“包青天”。
主要作品
包拯有奏议十五卷,今存《包孝肃公奏议》(《包拯集》)十卷,收益《四库全书》“史部·谕旨奏议类”第427册,历朝历代都是有翻刻本出版发行行世,备受后人学者的高度重视。
《包孝肃公奏议》基本上涵盖了包拯一生中每一个奏章、陈表和各种各样提议、建议,全方位呈现出了包拯的政治主张与他的阅世心态,特别是在他有关抵制提升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意见,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及实际意义。
包拯的故事
她在庐州府当官的时候,有一个亲朋好友犯了法,被别人告到官衙。包拯依法处置,仍然揍他一顿木板。有一些亲朋好友原本想运用包拯做背靠,无法无天。这一来,她们不敢再肆意妄为了。
之后,包拯调至京都里当官。有一个张尧佐,它的小侄女在宫腔内当妃。凭这一点关联,他竟然与此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多个关键官衔。三司使是负责人全国财政地方税的大臣,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,不适宜担任三司使,更适宜与此同时担任好多个关键官衔。
因此,他一连写五道奏章,罢免这一不仅有后台管理、还有阵营的大佬。为了能这件事情,有一次,包拯在朝堂前竟和宋仁宗当众争论不休下去。在包拯的再三抵制下,宋仁宗总算免除了张尧佐的两大官衔。
包拯公正廉明,一切王公贵族、权势重臣,也没有方式在包拯那边走途径,通骨关节,因此,那时候散播着这样一句话:“骨关节不上,有阎罗王、包老。”我们以前把他与神话中阴曹地府的阎罗王一概而论了。
不但如此包拯自己随处安守本分,并且家里日常生活依然十分朴素,跟平时老百姓一样。他生平最厌恶赃官污吏,包拯的廉洁刚正,一直以来持续遭受大众的称赞和尊敬。